你当前的位置 主页>理工学院>教学园地>
教学园地
基于《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反思
页面更新时间:2014-06-03 10:51  编辑:谢舜君

      

 基于《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反思

目前,为了适应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满足全社会对各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各高职院校普遍在与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了《电子商务》课程。

《电子商务》是一门集合了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的交叉课程, 本课程主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综合性,它是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的相关学科的综合、融合及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课程中不但包含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术语,而且各单元、章节内容相对独立,前后关联性不大。(2)知识范围广,涉及计算机网络、电子支付、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安全、物流管理、网站建设等电子商务领域各个方面的知识。(3)具备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鉴于以上特点,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其次,要求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把握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再次,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电子商务实践经验。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我担任了三个班的《电子商务》任课教师,由于本身不是电子商务专业,课上起来总是有点吃力,在教学活动中也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我曾想过,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当上了老师,绝不能成为填鸭式的老师。我希望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能整正学到东西。但整正教授起来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根据电子商务学科教育的形式和特点,电子商务学科教育不应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以下是我从几个方面讲述本学期的教学反思:

第一.改变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以往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基本上就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照搬书本,学生基本上就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听得昏昏欲睡。所以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在讲授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资源条件的限制,积极探究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任务教学法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上是采用分组合作,倡导团体精神与协同指导。例如,网络营销模块可通过案例让学生分组分析海尔集团传统营销模式和网络营销模式的不同,进而了解网络营销。

第二.紧密结合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辨证统一关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获取知识的有效保障。实践教学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个性的良好发展,但不能忽视对相应的知识目标的认知。因此,在实施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削弱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例如,在学习电子商务交易模式时,首先教师明确了现行的电子商务的四种常见模式的定义,在实践中学生使用应用软件及在互联网真实网站的应用。

第三.改变了教学过程与评价结果及学习效果的关系。在实践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感受、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同时也关注学生实践活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既有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评价记录,也有活动结果的评价记录,通过有效的过程来促进结果的优化,通过对结果的认定来反思活动过程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达到一体化时间教学的目标。 在此过程中我利用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例如,在综合性学习电子商务B2C交易模式内容时,我设置的认知目标是:了解和掌握在网络环境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商品交易的运作过程。对天猫、当当网等网站进行分析。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介绍,并进行学生间评价,教室评价。

第四.明确了所学课程与就业的关系。在以往学生总会问我,我们学的这门课程到工作中能用到吗?本学期,我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的运营网店中,带领学生在淘宝网站上开设真实的个人网店,指导学生个人网店的运营操作,从而也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获得了真实的财富收益,给学生指明了条就业与创业的道路。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严肃的“反思者”,即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和学会创新、通过教师回顾、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采用质疑的方式,并在反思中发现问题,运用创新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来解决现实中电子商务教学问题,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