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依据 作为担负为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加强实训课程建设,正是为了强化实训教学环节,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训能力。同时,也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因此,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应充分认识加强实训课建设的必要性。 二、立项主要原因 1、学院原有的实训体系存在不足,实训时间安排不尽完善,表现为时间的长度和时间的分配不合理,学生实训与教学存在脱节现象; 2、原有的实训体系主要由岗前实训构成,即在学生走向具体工作岗位之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但由于学生实习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导致实习和实训的时间安排时有冲突; 3、实训教学模式需要前期的准备,体现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对实训教学模式的理解以及适应,而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在原有的实训模式中是缺失的。 原有的实训体系存在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针对现在问题,结合潮汕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探索具体、可行的改革方案,使实训环节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实训体系改革探索》立项的依据。 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现行实训体系简介 潮汕职业技术学院现行实训体系由两部分组成,实训周和岗前实训。实训周时间安排在大二第二学期进行,岗前实训时间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进行。实训周以项目实训形式进行,即将多门专业课程综合起来,以工作岗位为导向,形成实训任务。岗前实训以综合实训形式进行,即以本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形成实训任务。 (2)、具体改革内容 1、实训内容安排上,增加课程实训一项,即以单一课程为基础,以相关联的工作岗位为导向,形成实训任务,课程实训时间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和大二第一学期进行。由于受单一课程的限制,实训任务的形成只能以小项目的形式进行,但课程序实训的主要目的在于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即及早让学生进行组合,形成团队。较早的准备有利于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的氛围。专业上呈现差异化选择,互补短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进行团队组合,并以此确定各自在团队中的角色。 2、岗前实训的改革,原有的岗前实训体系之所以形成有效执行,其原因在于,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缺失和实习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在真正进入实训环节的时候,学生往往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来进行团队成员之间的磨合,而随时可能找到实习工作又迫使团队成员离开,这两个因素严重影响了岗前实训的顺利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已从课程实训开始,这样便解决了时间紧迫的问题。而实训和实习时间安排冲突的问题,则要从实训任务的形成解决。即在原来形成的实训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分解,根据具体的实训任务的内在逻辑,将大项目、大任务分解成小项目、小任务,并明确某一团队成员所应负责的项目或任务,这种分解的实质是将团队风险最小化,即使有部分团队成员因实习工作中途离开,也可以通过团队重组,将实训项目继续完成。 (3)、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现有的实训体系的缺陷在于可执行性不高,改革的目标即是通过对现有的实训项目体系进行调整,使其切实可行,真正发挥实训教学环节的作用,为学生搭起一座沟通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桥梁,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内涵。时间安排、任务形成、团队意识即是此项目进行探索并尝试解决的关键问题。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