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主页>学生工作部>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
页面更新时间:2011-10-28 12:19  编辑:学生处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思想活跃,富有朝气,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由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更加剧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情绪控制、学业、就业压力等方面。
部分大学新生入学后难以适应新的环境。首先是生活环境变化,远离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自己的生活圈子尚未形成,失落感比较强。其次是学习环境变化,从中学的应试学习到大学的自主专业学习,部分学生难于适应。最后是管理环境变化,中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大学则以自我管理为主,班级概念不强,许多大学新生缺乏归属感,感到彷徨。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十分和谐。主要表现为:一是以自我为中心,有时与同学的相处不和睦;二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交往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加之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冲突;三是人际交往的理想化,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把对象、交往结果理想化,当他(她)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时,就会产生猜疑、排斥等心理,甚至逃避现实,封闭自我,久而久之形成孤僻、猜疑等心理,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缺乏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同时心理逐渐走向成熟。在这一阶段,人的心理活动十分活跃,情感丰富,但是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弱,情绪极易波动,思想不稳定,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有的学生因一点小小的挫折而情绪失控;有的学生因为一场考试紧张得几天不能睡觉;有的学生因为失恋而情绪低落,无心学习,甚至个别人因此走上了不归路。
学习压力的困扰。大学生学习压力困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兴趣与专业的矛盾。在现有体制下,许多大学生就读的专业并非自己理想的专业,由于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经常不及格。这种情况加剧了他们的厌学情绪,有的学生甚至产生焦虑、自暴自弃等心理。二是对身份变换的不适应。中学时期的优秀生都集中在大学,在同一起跑线上奔跑。有些学生由于不再是最优秀而失落,有些学生由于刻苦努力也无法达到往日辉煌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感。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增大。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几种心理困扰:一是盲从心理。许多大学生缺乏对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的认识,对职业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大流”。二是攀比心理。在就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喜欢与周围的同学朋友比较,总想找到比别人更好的单位,以满足其虚荣心。他们往往不安于现状,经常变换工作,最后导致就业不稳定。三是缺乏对暂时不能就业的心理承受力。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个别大学毕业生暂时不能就业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形势,一旦出现暂时不能就业的状况,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大学生虽然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但是他们不是孤立地生活于社会之外,而是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思想潮流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心理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大学生要对不同和文化和价值观念作出判断和选择,难免感到茫然、疑虑、混乱。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当今,大众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网络技术日趋成熟,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和交往手段。在给大学生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和负面影响。网络中虚拟世界的交往,降低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能力,甚至使有的学生产生了厌世的思想情绪。
长期以来,高考制度一直是影响我国中学教育的指挥棒,虽然国家多次提出要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但为了提高升学率,中小学的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中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大学阶段,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师生比例过大,许多课程采用大班授课,师生交往较少、关系疏远,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指导不够,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因学业引发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专职辅导员和心理咨询教师严重不足,辅导咨询工作的力度不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于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引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因其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不同,他们的心理特征也各有差异。如果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教育方式民主,家庭成员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那么大学生较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如果家庭人际关系紧张,大学生就会学会用说谎等方式来逃避父母的责骂。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专制严厉型,子女长期受到父母的责骂,就会产生叛逆、反抗等情绪;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溺爱型,子女长期受到父母的宠爱,就不懂得关心他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总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解决好家庭的问题,才能为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提供良好的条件。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所处的人生特殊时期有很大的关系。大学生一方面在生理上日趋成熟,另一方面在心理上还不十分成熟。随着大学生活的不断丰富,视野不断扩大,他们的心理活动十分活跃。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浅,对社会的认知水平不高,人格发展不完善,缺乏对自我情感的控制能力,情绪容易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所以大学阶段也是心理学家所称的心理断乳期,是大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多事之秋。
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应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人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这时他们必须及时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疏导的方法有合理宣泄、注意转移、目标升华等。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大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另外,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心理咨询是指来心理咨询的人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就针对咨询的人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共同分析、研究和讨论,找出问题的所在,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和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克服其情绪障碍,恢复对社会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维护其身心健康。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咨询者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帮助求询者找出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面对现实,并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同时,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使他们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当然,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如通过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通过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可以指导学生改善情绪和性格,使他们面对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业、成才、交友、择业、恋爱、求职等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