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改革目标
本项目的目标在于通过对现代学徒制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分析和研究,试图探索出适用于我国教育环境和背景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为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形成高职教学模式的特色、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2)具体改革内容
本项目的主体由五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模块构成,分别是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管理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践教学改革。
具体项目设置如下:
①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主旨是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辅助教学三种主要的教学途径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实现能力培养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课程教学是指在校课堂理论教学。课程教学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单元,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设计、组织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是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在合作企业相关岗位开展操作实践。辅助教学包括知识交流活动、各类技能竞赛、校企交流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l 案例教学法
教师先系统精讲基础知识——展示案例——教师启发式演示对案例的分析步骤——学生讨论、总结。使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模拟案例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有利提高知识的记忆与巩固。
l 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段式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传统课堂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性不强,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先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反馈、认定。此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同时加强了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
l 情景模拟实践法
情景模拟实践教学主要利用学院现有的专业实验实践中心设备基础,教师依托设备完善的模拟空间、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及标准化模拟大量教学用具,模拟教学、学生强化操练。
②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是分为以下三个子项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开发,实践操作技能课程评价建设,证书认定的多重选择性。
l 课程体系开发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编排方面应该做到灵活、多样和时效。应该及时收集劳动市场佣工资讯,随时调整课时和课程比例,补充“时鲜”理论学习内容,使高职在校课程能“应市场之需而相机而动”。
l 实践操作技能课程评价建设
课程体系改革要做到理论学习和企业实习培训能够紧密联系,通过学分转换制,保障理论和实践联系的“途径畅通”,加大企业实习监督评定,让学生能够获得企业培训时“师徒授受”的隐性知识滋养。此外,无论是培训时间安排上还是培训场地上要力求不拘常规。
l 证书认定的多重选择性
学徒生根据就业岗位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学制,从而在最经济的时间内获得证书资格认定,完成学习向就业的“资格晋级”过渡。这种证书就有多个级别的多重选择性,这样可以为高职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不仅满足用人部门所定制的人员学历和专业要求,也有效解决了应聘者一时资格不达标的尴尬和窘迫,也就是让不同的学生能选择各种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培训方式、不同的上岗资格,有不同的就业出路。
③教学管理体系改革
完善系、教研室两级教学管理、服务体制。系全面负责、统筹本单位的教学工作,协调院际合作教学的课程项目。加强专业教研室组织与协调教学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加强教学任务、教学资源、教学建设的统筹管理。对于多人合作教学的课程,建立课程组负责人制度,强化统一教材、统一教案、协调流程的合作计的需教学模式。建立定期评估和调研机制,及时掌握课程教学的效果、课程设求和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反馈意见。
④师资队伍建设
温家宝总理曾经一针见血、十分形象地指出我们教育当中的一个突出的弱点或缺点,就是动脑的不会动手,动手的不会动脑;教动脑的不会教动手,教动手的不会教动脑。所以,要真正创设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苦功夫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无论是专业的调整、课程体系的重构还是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方面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学生的师傅,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此外,实施系统性的教师培训计划。定期选派教师外出到合作企业接受锻炼,或者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来我院给予培训指导。
⑤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教学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项目将综合从学生合作培养企业、学生技能竞赛两个环节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实践基地的建设应本着“注重质量、结合就业”的原则。重点是在继续巩固已有实习基地和合作办学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新实习基地和合作企业;主要考虑本地优秀企事业单位,数量上要满足学生开展学徒活动和就业的需要。努力争取与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实践预就业”目标。
学生技能竞赛是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为强化建筑工程管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能力和知识水平,定期选派并资助学生参加高水平的国家级或省级技能竞赛、模拟软件操作竞赛和其他综合素质竞赛。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建设
高职教育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首要是专业设置要紧贴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贴特定行业的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就业导向的专业建设,就是要把服务就业、促进就业的理念贯穿至3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毕业生就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使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不仅成为专业建设的结果,而且当作推进专业改革的重要依据之一。专业改革与建设要把主要力量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因此,我们在抓好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系统设计符合本专业需求的实习实训,不是为了突出工学结合而片面加强实习实训,而是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手段、方法、安全和管理等做好综合安排,保证教学功能的最大化。
②推进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重构课程体系
所谓“双证书”制度就是使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它是高职教育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制度性保障,将有效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统筹兼顾学历和职业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条件,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考务管理等基础条件,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使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前,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一般都拥有施工员、预算员、中级测量工等职业资格证书。
③注重对“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培养
要真正创设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苦功夫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无论是专业的调整、课程体系的重构还是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在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方面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学校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学生师傅,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企业师傅讲授的机制。
④完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长效机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按照市场化、开放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思路,采取“教学合作、企业参与、就业定单”的合作办学模式。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编写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每年根据企业需求,校企双方每年在新生入学时,经过双向选择组建冠名教学班,实行订单培养。企业根据毕业生的综合表现及能力,安排就业岗位。
|